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这段文字出自《楚辞·渔父》,讲述了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深刻反映了屈原的高洁情操与对理想的坚持,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段落一: 屈原在被放逐后,四处游历至江边,边走边吟诗于水泽之畔,他的面色憔悴,身形消瘦。一位渔父见到他这副模样,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如此地步?”屈原回答说,因为整个世界都污浊不堪,唯独他保持清白;众人都沉迷不清醒,只有他一人清醒,因此被流放。
段落二: 渔父提出了另一种人生哲学,他认为圣人不应被外物所束缚,而应随世事变迁而变化。既然世人都浑浊,何不也搅浑泥水、随波逐流?既然众人都醉了,何不也吃酒糟、喝薄酒?他不解为何屈原要坚持自己的清高,以至于被放逐。
段落三: 屈原坚决回应,他听说过刚洗头的人会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沐浴的人会抖净衣服。他怎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承受外界的污秽呢?他宁愿投身湘江,葬身于江中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清白之身蒙上世俗的尘埃。
段落四: 渔父听后微微一笑,摇桨离去,并唱起歌来:“沧浪之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时,也可用来洗我的双脚。”渔父以这种洒脱的态度,表明了顺应环境的生活哲学,随后离开,不再与屈原交谈。
此段对话,通过屈原与渔父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道德追求和不妥协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乱世时的不同选择与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