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丘为 〔唐代〕
更新时间:2021-01-12 17:47:33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解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居所的清幽景致与访问者对其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全诗如下: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首四句:“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描述了隐士居住之处极为偏远,位于高山之巅,需攀登三十里方能到达。而此处简陋,无僮仆应门,室内仅有些许简单家具,反映其生活的朴素与远离尘嚣。

  • 次四句:“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推测隐士的生活状态,或是在山林间驾车劳作,或于秋水边垂钓为乐。访问者因时机不巧未能相遇,心中虽有遗憾,但仍对隐士之风范深感敬仰。

  • 再四句:“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宜人的景色,草色更绿,松声入夜,透过窗户传来,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净化。

  • 末四句:“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访问者表示,虽然没有受到主人的直接招待,但在这清静之地已深悟自然之理,心灵得到了满足。意指游兴已尽,不需等待主人归来,自行下山即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哲学的领悟与尊重。

整首诗通过访隐不遇的情境,展现了隐士超脱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避世哲学的欣赏与向往,以及在自然之美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


上一篇: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下一篇:晨诣超师院读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