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专门吟咏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象征着民族间的和亲与文化交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开篇以宏大的自然景观起兴,描绘了楚地(今湖北一带)壮丽的山水风貌,用“群山万壑”赴向荆门的动态场景,象征着历史洪流中的重大事件。而在这片雄奇的自然之中,“明妃”(即王昭君)的出生地依然留存,暗示着英雄出自平凡,伟大的人物往往成长于不起眼的乡土之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写出了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的关键转折。"紫台"代指汉朝宫廷,"朔漠"则指北方的荒漠,即匈奴之地。昭君离别繁华的汉宫,踏入遥远而荒凉的北方大漠,只留下孤独的青冢(坟墓),静静地面对着黄昏的落日,形象地表达了她一生的孤寂与哀愁。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此处反映了王昭君的一个著名典故。传说因画师毛延寿未如实描绘昭君之美,导致她未能得到皇帝的宠幸。"省识春风面"意味着即使画中人美丽,也无法完全传达昭君的真实风姿。而"环珮空归夜月魂"则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昭君的灵魂,在月夜下佩戴着代表汉家文化的环佩,独自归乡,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与遗憾。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最后两句以昭君弹奏琵琶的形象,升华了全诗的情感。"千载琵琶"跨越时空,象征着昭君的故事与情感流传久远。"作胡语"不仅指昭君在匈奴地区的生活,也隐含了音乐中融合了汉族与匈奴文化的意味。而"分明怨恨曲中论"直接点明了昭君心中的哀怨与无奈,通过她的琵琶曲传达给后世,让人感受到历史深处的复杂情感与文化交融的深意。
综上所述,杜甫的这首诗深刻地刻画了王昭君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悲凉,也反映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关系,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