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咏蝉 / 在狱咏蝉

作者:骆宾王 〔唐代〕
更新时间:2021-01-12 17:35:18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解析

此段文字引自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序及诗篇。骆宾王在武则天时期因政治斗争被囚禁,期间目睹监狱西侧古槐树上的蝉,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篇序言及诗歌。

序言解析

序言部分,骆宾王首先描述了自己被囚禁的环境,提到身旁的古槐树,借由这些古树联想到历史人物与典故,如殷仲文所咏叹的古树和周召伯听政的甘棠,以此映射自己的境遇,并感慨时移世易,人心与自然之音是否也随之变迁。

通过蝉这一形象,骆宾王赋予其高尚品德的象征:蝉清洁自身,体现了君子的高洁品行;其蜕变重生,寓意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蝉顺应季节变化而生息,不因外界的昏暗或世俗的浑浊改变其本性,保持高洁与真实。蝉在秋风中吟唱,饮露而生,虽清高却畏惧人知,反映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坚持自我、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骆宾王自喻为“失路艰虞”,表达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听到蝉鸣,联想到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危难,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于是写下这首诗,希望友人能理解其处境与心境,同情其遭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高洁之志难以被人理解的悲哀。

诗歌解析

诗歌开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直接点出时令(西陆即秋天)与自己身为囚徒(南冠)的身份,蝉鸣引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接着“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蝉的黑色翅膀)与白头(诗人自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年华逝去与身陷囹圄的无奈。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因露水重而难以飞翔,风大声音易沉没的自然现象,比喻自己在困境中难以施展才华,声音不被世人听见的悲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接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不被理解的痛苦,即便保持着高洁的品行,却无处申诉,无人相信。

综上,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序及诗,借蝉之高洁与不幸,深刻反映了个人的政治遭遇、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自身清白的坚守,同时流露出对知己理解与同情的渴望。


上一篇: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下一篇:客夜与故人偶集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