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列传·卷七十二

更新时间:2021-03-04 02:39:37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 当是奇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 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狱成,竟致大戮,遂及 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 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梦星坠压脚,明而告人曰:“星则好风,星则好雨,梦星厌脚, 必无善征。但时命峻切,不敢不赴耳。”奇妹适常氏,有子曰矫之。仕历郡守。神 龟中,上书陈时政所宜,言颇忠至,清河王怿称美之。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 未能行于世,其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 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显美侯。爽少而聪敏,严正有志 概,虽家人僮隶未尝见其宽诞之容。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 家多所研综。州郡礼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凉土,爽与兄仕国归款军门,世祖嘉之。赐仕国爵五品,显美男;爽 为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水 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弟子事之 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皆是爽教所就, 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 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序曰:“《传》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 性也,经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 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宁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 之节。盖所由者习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备焉。昔者先王之训天 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故恭俭庄敬而不 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 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静精微而不贼者,教深 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和神,《诗》以 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 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其几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经》 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属意艺 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注》以训门徒焉。”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独守闲静,讲肄经典二十余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年六十 三,卒于家。

  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文通子景,别有《傅》。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 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 小也!”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 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而孔子曰:‘我则异于是, 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

  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 以德行为首。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 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 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旱鱼之叹,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 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 而希造其门。

  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己了, 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后本郡举孝廉,非其好也,逼遗之,乃应命, 至京,称疾而还。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书,献之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 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名,海内皆曰儒 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数百而已,皆经通之 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 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撰《三礼大 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 卷。注《涅槃经》未就而卒。有四子,放古、爰古、参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为州从事,早亡。爰古、参古,并传父《诗》而不能精通也。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少聪惠口辩,身长八尺,容貌奇伟。年十八,本郡 举为太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诠受《礼》,牛天祐受《易》。诠、祐粗为 开发,而吾贵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 《传》,生徒窃云张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说。吾贵闻之,谓其徒曰:“我今夏讲 暂罢,后当说《传》,君等来日皆当持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贵谓刘兰云:“君 曾读《左氏》,为我一说。”兰遂为讲。三旬之中,吾贵兼读杜、服,隐括两家, 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兰乃伏听。学者以此益奇 之。而以辩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 终。

  刘兰,武邑人。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 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 之后,便白其兄:“兰欲讲书。”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 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先是张吾贵以聪辨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 旨。唯兰推《经》、《传》之由,本注者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 自后经义审博,皆由于兰。兰又明阴阳,博物多识,为儒者所宗。瀛州刺史裴植征 兰讲书于州城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称焉。又特为中山王英所重。英 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兰学徒前后数千,成业者众,而排毁《公羊》, 又非董仲舒,由是见讥于世。永平中,为国子助教。延昌中,静坐读书,有人叩门, 门人通焉,兰命引入。其人葛巾单衣,入与兰坐,谓兰曰:“君自是学士,何为每 见毁辱,理义长短,竟知在谁,而过无礼见陵也。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终 而出。出后,兰告家人。少时而患卒。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罗。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自 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学相传。惠蔚年十三,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 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宿闻惠蔚,称其英辩,因相 谈,荐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 请集朝贵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间,闾命惠蔚与彪抗 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十七年,高祖南 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之 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高祖曾从容言曰: “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犹沉涓浍,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 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 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庙,时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 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 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 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 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 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闻圣皇之御世也,必幽赞人经,参天二地, 宪章典故,述遵鸿猷。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则《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是以温柔疏远, 《诗书》之教;恭俭易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属辞为化。 故大训炳于东序,艺文光于麟阁。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 王之盛业。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其在兹乎?及秦弃学术,《礼经》泯绝。减兴求 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粲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余 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九流咸备。观其鸠阅史篇,访购经论,纸竹 所载,略尽无遗。臣学阙通儒,思不及远,徒循章句,片义无立,而兹造曲覃,厕 班秘省,忝官承乏,唯书是司。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 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篇目虽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 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 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 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如蒙听许,则典 文允正,群书大集。”诏许之。

  又兼黄门侍郎,迁中散大夫,仍兼黄门。久之,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 才非文史,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事。 延昌二年,追赏侍讲之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出为平东将军、 济州刺史。还京,除光禄大夫。魏初已来,儒生寒官,惠蔚最为显达。先单名蔚, 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神龟元 年卒于官,时年六十七。赐帛五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列传·卷七十一

下一篇:列传·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