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繁体)

第三十卷 明悟禪師赶五戒

更新时间:2021-01-29 13:51:30

吳越山川游已遍,卻尋煙棹上瞿塘。

歌畢,只見小童遠遠的看著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欲過川相問而不可得。遙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胜惆悵,坐于石上久之。問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

源深詳其詩,乃十二年圓澤之語并月峰下火文記,至此在下竺相會,恰好正是三生。訪問小儿住處,并言無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為“三生石”,至今古跡猶存。后來瞿宗吉有詩云:清波下映紫襠鮮,邂逅相逢峽口船。

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說姻緣。

王元瀚又有詩云:

處世分明一夢魂,身前身后孰能論?

夕陽山下三生石,遺得荒唐跡尚存。

這段話文,叫做“三生相會”。如今再說個兩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禪師赶五戒》,又說是《佛印長老度東坡》。

話說大宋英宗治平年間,去那浙江路宁海軍錢塘門外,南山淨慈孝光禪寺,乃名山古剎。本寺有兩個得道高僧,是師兄師弟,一個喚做五戒禪師,一個喚作明悟禪師。這五戒禪師年三十一歲,形容古怪,左邊瞽一目,身不滿五尺,本貫西京洛陽人。自幼聰明,舉筆成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長成出家,禪宗釋教,如法了得,參禪訪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問何謂之“五戒”?

第一戒者,不殺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盜財物;第三戒者,不听淫聲美色;第四戒者,不飲酒茹葷;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語。

此謂之“五戒”。

忽日云游至本寺,訪大行禪師。禪師見五戒佛法曉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不數年,大行禪師圓寂,本寺僧眾立他做住持,每日打坐參禪。那第二個喚做明悟禪師,年二十九歲,生得頭圓耳大,面闊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身長七尺,貌類羅漢,本貫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聰明,筆走龍蛇,參禪訪道,出家在本處沙陀寺,法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軍,到淨慈寺來訪五戒禪師。禪師見他聰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師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著說法,二人同升法座講說佛教,不在話下。

忽一日冬盡春初,天道嚴寒,陰云作雪,下了兩日。第三日雪霽天晴,五戒禪師清早在方丈禪椅上坐,耳內遠遠的听得小孩儿啼哭聲。當時便叫身邊一個知心腹的道人喚做清一,分付道:“你可去山門外各處看,有甚事來与我說。”清一道:“長老,落了同日雪,今日方晴,料無甚事。”長老道:“你可快去看了來回話。”清一推托不過,只得走到山門邊,那時天未明,山門也不曾開。叫門公開了山門,清一打一看時,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謂:日日行方便,時時發道心。

但行平等事,不用問前程。

當時清一見山門外松樹根雪地上一塊破席,放一個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將這個孩儿丟在此間?

不是凍死,便是餓死。”走向前仔細一看,卻是五六個月一個女儿,將一個破衲頭包著,怀內揣著個紙條儿,上寫生年月日時辰。清一口里不說,心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級浮屠。’”連忙走回方丈,稟覆長老道:“不知甚人家,將個五七個月女孩儿破衣包著,撇在山門外松樹根頭。這等寒天,又無人來往,怎的做個方便,救他則個!”長老道:“善哉,善哉!清一,難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飯与他,喂養長大,把与人家,救他性命,胜做出家人。”

當時清一急急出門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覆長老。長老看道:“清一,你將那紙條儿我看。”清一遞与長老。長老看時,卻寫道:“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時生,小名紅蓮。”長老分付清一:“好生抱去房里,養到五七歲,把与人家去,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帶三間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囤內烘他,取些粥喂了。似此日往月來,藏在空房中,無人知覺,一向長老也忘了。不覺紅蓮已經十歲,清一見他生得清秀,諸事見便,藏匿在房里,出門鎖了,入門關了,且是謹慎。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倏忽這紅蓮女長成一十六歲,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般看待。雖然女子,卻只打扮如男子衣服鞋襪,頭上頭發前齊眉,后齊項,一似個小頭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內茶飯針線。清一指望尋個女婿,要他養老送終。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第二十九卷 月明和尚度柳翠

下一篇:第三十一卷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