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织经

阅人卷第一

更新时间:2021-03-02 16:45:02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衰;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解析

《罗织经》是一部探讨权谋与人性幽暗面的古代文献,虽然其作者与成书背景存在争议,但其内容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阅人卷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人性中的虚伪与多欲,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

文中首先指出,人们的情感往往带有伪装,社会风俗中充斥着虚假,因此直接信赖表面现象并不可靠。引用孔子的话来强调,那些通过巧言令色、过分谦恭来掩饰真实情感、隐藏怨恨而与人交好的行为,是被君子所不齿的。这反映了对于真诚与虚伪之间界限的深刻洞察,提醒人们警惕那些表面友善实则心怀叵测之人。

接下来,文本深入剖析了人的本性,指出人皆有欲望,且倾向于自私。成功时享受成果,失败时推卸责任,这是连圣人都难以完全超越的人性本质。欲望过多则易生贪婪,过度自私则导致不公,罪恶便由此而生。同时,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百姓畏惧惩罚,官员害怕灾祸,可能会有所收敛,但只要有变通的空间,就难以预料他们的真正意图。

文中还特别提到,灾祸往往源于缺乏洞察力和过分的仁慈。通过齐桓公宠信佞臣导致身亡国衰,以及吴王夫差宽容越国最终自取灭亡的例子,说明即使是父子、君臣这样的至亲至密关系,也可能因人心欺诈而发生背叛。因此,文章告诫读者,人心复杂多变,不能只看表面,世间之事往往缺乏真情,善良之人未必能得到好报。最可靠的还是相信自己,防范他人时不应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道理,又怎能称为智者呢?

综上所述,《罗织经》阅人卷第一的内容是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强调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持清醒头脑,警惕伪装与欺诈,坚持自我信念,不失为一种对人性阴暗面的警示与对智慧生存之道的探讨。


下一篇:事上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