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渡过辽水远离家乡,踏上前往咸阳漫长旅程的情景,深刻表达了离别之苦、生死离愁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开篇即点明旅程的起点与终点,辽水与咸阳之间相隔遥遥五千里,不仅说明了路途遥远,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确定。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此句情感深沉,表达了离家时父母与子女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父母深知此次离别如同生离死别,因此为子女穿上厚重的衣物,这行为如同准备葬礼一般,充满了沉重的哀伤与不舍。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这里借用“白骨”象征着战争或长途跋涉中不幸逝去的人们,即便客死他乡,最终仍希望能够魂归故里。同时,“营家各与题本乡”反映了人们对于家乡的深切怀念,即便是临时的安息之所,也要标注上故乡的名字,寄托了人们对根的追寻和对家乡的永恒记忆。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绝望,预感自己可能再无归期,无法再次渡过辽水回到家乡。在辽水畔驻马回望,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也是对未知前路的沉重叹息,画面凄凉而动人。
整首诗通过对远行者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离别、生死以及对家乡无限思念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映射出古代长途迁徙或征战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