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燕台(即幽州台,今北京附近)远望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边塞风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登上燕台远眺,眼前的景象让诗人内心震撼。耳边传来胡笳与战鼓的喧嚣声,这是汉族将领驻扎营地的标志,预示着军营中的紧张备战氛围。
(笳鼓 一作:箫鼓)
这里是一个注释说明,表明在某些版本中,“笳鼓”被写作“箫鼓”。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常用于军中,而箫则是汉族传统乐器,声音柔和。这一替换可能会影响诗句的情感色彩,但都表达了军营中的音乐声。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极目远望,万里之地覆盖着皑皑白雪,反射出寒冷的光芒。天边初露曙光,边疆地带的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显得格外庄重而危机四伏。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沙场上烽火连绵,与天边的月亮相接,象征着战争的持续与边疆的不安。海边的云雾缭绕着山峦,紧紧环抱着蓟城(今北京地区),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暗含了蓟城地理位置的重要与战略意义。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尽管自己年少时并未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投笔吏指班超,他放弃了文职,投身军旅),但面对国家的需要,诗人仍然渴望能有建立功勋的机会,愿意请求皇帝赐予长缨(长绳,象征着出征讨伐的授权),以表决心和勇气。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致与军营的氛围,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诗中既有对边疆风光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典故的借用,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个人抱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