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卷五十七

更新时间:2021-04-09 11:12:34

  礼十七 沿革十七 嘉礼二

  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 

  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黄帝造旒冕,始用布帛,(冕者,冠之有旒。)唐虞以上,冠布无緌,(緌,缨饰。)夏后以牟追,(音丁回反。)以收,(所以收敛发。)殷制章甫,或以冔,(章,明也,言以表明丈夫。甫或为父。冔,覆也,自覆饰。冔音况甫反。)形制并无文。至周六冕,章数始备,故孔子曰"服周之冕",言中礼也。洎乎幽厉衰微,秦焚六籍,图写纷杂,记注混淆。今徵其实录,捃拾沿革,为冠冕篇云。

  冕

  (大裘冕 衮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通天平冕 平天冕 苍冕 青冕 赤冕 黄冕 素冕 黑冕 象冕 山冕 火冕 藻冕 方冕 祀冕有熊氏 周 秦 后汉 魏 晋 东晋宋 齐 梁 陈 北齐 后周 隋 大唐)

  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纊,示不听谗言也。(事见世本。)

  周制,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綖纽。(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綖,冕之覆,在上,是以名焉。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缫,杂文之名,合五色丝为绳,垂之綖前后。各十二,所谓邃綖也。就,成也。绳之每匝贯五采玉十二旒,旒则十二玉。每就閒一寸。朱纮,以朱组为纮,纮一条绳属两端於武。此谓衮衣之冕十二旒,则用玉二百八十八。鷩冕缫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各以其等为之。(各以其等者,缫玉如其命数。冕则侯伯缫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缫五就,用玉五十。缫玉皆三采。孤缫四就,用玉三十二。三命之卿缫三就,用玉十八。再命之大夫缫再就,玉八。缫玉皆朱绿。禁令不得相僣逾。)

  秦灭礼学,郊社服用,皆以袀玄,以从冕旒,前后邃綖。(蔡邕独断云:"袀,绀缯也。"班固东都赋注云:"袀,皂也。"袀音钧。)

  后汉光武践祚,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孝明帝永平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夏侯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蔡邕独断云"九旒"也。)以其绶采色为组缨。(礼记曰:"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其旒珠,用真白玉。)三公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色绶为组缨,旁垂黈纊。助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则冠之。

  魏因汉故事。明帝好妇人之饰,冕旒改用珊瑚珠。

  晋因之。

  东晋元帝初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珠。侍中顾和奏:"旧礼,冕旒用白玉珠。今美玉难得,不能备,可用白璇珠。"从之。后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改服黑介帻,通天冠,平冕。冕,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加於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二旒,以朱组为缨,无緌。王公卿助祭郊庙,冠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组为缨,色如绶也。

  宋因之,更名曰平天冕,天子郊祀及宗庙服之,王公并用旧法。

  齐因之。

  梁因之。其制,前垂四寸,后垂三寸,旒长齐肩,以组为缨,色如其绶,旁垂黈纊,充耳珠以玉瑱。乘舆郊祀天地明堂、享宗庙、元会临轩则服之。五等诸侯助祭,平冕九旒,青玉为珠,有前无后,各以其绶色为组缨,旁垂黈纊。

  陈因之,以为冕旒。皇太子朝服远游冠,侍祭则平冕九旒。五等诸侯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青玉为珠,有前无后,各以其绶色为组缨,旁垂黈纊。

  北齐采陈之制,旒玉用五采,以组为缨,色如其绶。其四时郊祀封禅大事,皆服衮冕。皇太子平冕,黑介帻,白珠九旒,饰以三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未加元服,则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双玉导。

  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冕。祀昊天则苍冕,五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冕,夕月用素冕,地祇用黄冕,神州、社稷用玄冕,享先皇、加元服等以象冕,享先帝、食三老、耕籍等以衮冕,视朔、大射等以山冕,视朝、临法门、適宴等以鷩冕,皆十有二旒。(韦弁、皮弁,)(见在下文。)诸公之冕九,方、衮、山、鷩、火、毳等六,皆九旒;韦弁、皮弁、玄冠三,合上为九。诸侯八,无衮冕。诸伯七,又无山冕。诸子六,又无鷩冕。诸男五,又无火冕,冕五旒。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毳冕。上大夫六,又无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下大夫四,又无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而已。其吊服,诸侯当事则弁绖,不则皮弁。以下亦如之。

下一页

上一篇:卷五十六

下一篇: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