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得为父报仇者,臣子于君父,其义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义不可夺也。故曰: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故《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檀弓记。子夏问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与同国,衔君命,遇之不斗。”父母以义见杀,子不复仇者,为往来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诛犹责也。诛其人,责其罪,极其过恶。《春秋》曰:“楚子虔诱蔡侯班,煞之于申。”《传》曰:“诛君之子不立。”
讨者何谓?讨犹除也,欲言臣当扫除君之贼。《春秋》曰:“卫人杀州吁于濮。”《传》曰:“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
伐者何谓伐击也,欲言伐击之也。《尚书》曰:“武王伐纣。”
征者何谓也?征犹正也,欲言其正也,轻重从辞也。诞以尔东征。诛禄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战者何谓也?《尚书大传》曰:“战者,惮警之也。”《春秋谶》曰:“战者,延改也。”
弑者试也,欲言臣子杀其君父不敢卒,候间司事,可稍稍弑之。《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谓也?篡犹夺也,取也,欲言庶夺嫡,孽夺宗,引夺取其位。《春秋传》曰:“其言入何?篡词也。”
袭者何谓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备也。《春秋传》曰:“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曷为夷狄之?秦伯将袭郑。”入国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缰勒,昼伏夜行,为袭也。诸侯家国,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并兼也。《春秋传》曰:“桓公假途于陈而伐楚。”《礼》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即如是,诸侯卖王者道,礼无往不反,非谓所卖者也。将入人国,先使大夫执币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于郊,为宾主,设礼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防并兼奈何?诸侯之行,必有师旅,恐掩人不备,士卒敛取恒迟,先假途则预备之矣。
谏诤
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开啇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故孝经纖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开。啇旅不行。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剌不法。右弼主纠,周言失倾。前疑主纠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天。四弼兴道,率主行仁。夫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辟贤也。
诸侯诤,不从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恶君也。去曰:“某质性顽钝。”言愚不任用,请退避贤。如是之是待以礼,臣待放;如不以礼待,遂去。君待之以礼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圣王之制,无塞贤之路,夫子欲何之?”则遣大夫送至于郊。
必三谏者何?以为得君臣之义,必得于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觉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丧,君子年不呼其门,所以复君恩。今己所言,不合于礼义,君欲罪之,可得也。《援神契》曰:“三谏待放,复三年,尽惓惓也。”所以言放者,臣为君讳,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谏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无为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论语》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于郊者,君绝其禄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禄参三与之,一留与其妻、长子,使终祭宗庙。赐之环则反,赐之玦则去,明君子重耻也。《王度记》曰:反之以玦,其不待放者,亦与之物。明有介主无介民也。”《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天子以天下为家也。亲属谏不待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春秋传》曰:“司马皮曰:‘请处乎此,臣请归。”子皮者,楚公子也,时不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