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顺三年四月乙亥,敕:“朕以时当化育,气属炎蒸,乃思缧绁之人,是轸 哀矜之念,虑其非所,案鞫淹延,或枉滥穷屈而未得申宣,或饥渴疾病而无所控告。 以罪当刑者,惟彼自召,法不可移;非理受苦者,为上不明,安得无虑。钦恤之道, 夙宵靡宁。应诸道州府见系罪人,宜令官吏疾速推鞫,据轻断遣,不得淹滞。仍令 狱吏,洒扫牢狱,当令虚歇;洗涤枷械,无令蚤虱;供给水浆,无令饥渴。如有疾 患,令其家人看承,囚人无主,官差医工诊候,勿致病亡。循典法之成规,顺长嬴 之时令,俾无淹滞,以致治平。”又,赐诸州诏曰:“朕以敷政之勤,惟刑是重, 既未能化人于无罪,则不可为上而失刑。况时当长嬴,事贵清适,念囹圄之闭固, 复桎梏之拘縻,处于炎蒸,何异焚灼。在州及所属刑狱见系罪人,卿可躬亲录问, 省略区分。于入务不行者,令俟务开系;有理须伸者,速期疏决。俾皆平允,无至 滞淹。又以狱吏逞任情之奸,囚人被非法之苦,宜加检察,勿纵侵欺。常令净扫狱 房,洗刷枷匣,知其饥渴,供与水浆,有病者听骨肉看承,无主者遣医工救疗,勿 令非理致毙,以致和气有伤。卿忠干分忧,仁明莅事,必能奉诏,体我用心,眷委 于兹,兴寐无已。余从敕命处分。”
显德元年十一月,帝谓侍臣曰:“天下所奏狱讼,多追引证,甚致淹延,有及 百余日而未决者。其中有徒党反告者,劫主陈诉者及妄遭牵引者,虑狱吏作幸迟留, 致生人休废活业,朕每念此,弥切疚怀。此后宜条贯所在籓郡,令选明干僚吏,当 其诉讼。如狱不滞留,人无枉挠,明具闻奏,量与甄奖。”
内外官当赎之法,梁、唐皆无定制,多示优容,或因时分轻重。晋天福六年五 月,尚书刑部员外郎李象请:“今后凡是散官,不计高低,若犯罪不得当赎,亦不 得上请详定院覆奏。应内外文武官,有品官者自从品官法,无品官有散试官者,应 内外带职廷臣宾从、有功将校等,并请同九品官例。其京都运巡使及诸道州府衙前 职员、内外杂任镇将等,并请准律,不得上请当赎。其巡司马步司判官,虽有曾历 品官者,亦请同流外职。准律。杖罪以下,依决罚例,徒罪以上,仍依当赎法。” 至周显德五年七月,新定《刑统》:“今后定罪,诸道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副留 守,准从五品官例;诸道两使判官、防御团练副使,准从六品官例;节度掌书记、 团判官、两蕃营田等使判官,准从七品官例;诸道推巡及军事判官,准从八品官例; 诸军将校内诸司使、使副、供奉、殿直,临时奏听敕旨。”由是内外品官当赎之法, 始有定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