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卷一·难经

更新时间:2021-03-03 17:33:08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耳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径也,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然者答词,余仿此。

  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下百刻,为一晬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是焉。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

  六脉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

  刘温舒曰:“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云:“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昫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义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明陈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窍,心之脉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声者肺所主,耳者肾之窍,肾之脉上肺,故令耳能闻声也。愚按越人此说,盖以五行相生之义而言,且见其相因而为用也。”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故死。

下一页

上一篇:卷一·标本论

下一篇:卷二·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