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志·卷一百三十八

更新时间:2021-03-03 12:18:04

  乾隆至道光,江海清平,防汛率循旧制。及道光中叶,海警骤起,东南戒严。二十一年,以宝山海口为江南要区,屯驻大营,分设游缉之兵。吴淞亦屯兵,增设濠垒。二十二年,令耆英等周历吴淞、狼山、福山、圌山关各处,整顿战船炮械。二十三年,以江阴鹅鼻嘴为由海入江要口,设险守御。又防堵瓜洲及南河、灌河、射阳湖之口。令璧昌等察沿海城邑,联络保障。所用炮位,设局开铸,并造水师舢板船,筑炮台於江岸南北。二十四年,璧昌因狼、福山江面太宽,於刘闻沙、东生洲、顺江洲、沙圩等处,修筑炮堤。水师各营,增大小战船一百三十馀艘,分厂制造。二十七年,李星沅筹防泖湖,贮石沈船,增置木牌,并存储炮位,分布重兵。而其时所筑炮台,实止因土为堤,且器械窳旧,布置多疏,非特不足御欧洲巨舰,咸丰间,粤寇东下,沿江防戍,咸望风奔靡。及湘军底定东南,军势始振。

  同治元年,谕薛焕等购西洋兵舰,在上海等要口防守。四年,曾国藩於狼山镇标,每营增造大舢板船二十号,仿红单船之式,多设炮位,巡缉内洋。海门设绥海营,置大舢板船二十号,酌设兵轮,分防北岸海汊。七年,更定内洋水师五营,外洋水师六营之制。以兵轮四艘,分隶苏松、狼山、福山三镇总兵,驻防海口。九年,南洋初设兵轮统领,驾驶出洋,周历岛屿。十三年,调陕防武毅军马步二十二营,赴山东、江南沿海適中之地驻防日本。时台湾告警,李宗羲以苏、松之门户,吴淞为要,长江之关键,江阴为先,而镇江府属之焦山、象山,对岸之天都庙,江宁府属之乌龙山,省城外之下关,均为扼要。以大木方石为基,捣三合土,筑炮台炮门,护以铁柱铁板,空其下以藏炮兵。先筑乌龙山炮台十六座,以次江阴、天都庙、象山、焦山、下关各筑明暗炮台,置巨炮。北岸之沙州圩、吴淞口,及江阴北岸之刘闻沙,亦一律增建炮台,以严防务。

  光绪元年,刘坤一於江阴鹅鼻嘴炮台外,复於下游增筑炮台。其北岸之十圩港,亦增筑炮台,与南岸相犄角。又修改焦山、圌山关、乌龙山等处炮门,以期合法。五年,以外海兵轮统领驻吴淞口,凡沿海各省兵轮,悉归调遣。七年,令彭玉麟筹办江阴至吴淞口一带海防。重修圌山关、东生洲两岸旧筑炮堤,并筑营垒,置大炮。又改天都庙旧式炮台为明炮台。八年,左宗棠举办沿海渔团,选渔户精壮者五千人隶吴淞镇,给以粮械,随时操练。彭玉麟以狼、福山为长江总口,长江下游虽修治炮台,而江面空虚,铁甲大战舰无多,止有海防,未能海战。议造铁甲小兵舰十艘,专顾内洋,与炮台相掩护。十年,令安徽疆臣筹备上游江防。乃於安庆城外,筑明暗炮台各一座,石营一座。拦江矶北岸,建明炮台二座,石营一座,南岸建明炮台、石营各一座。西梁山建明炮台四座,石营一座,土营二座。东梁山就其形势,筑石城、炮堤各一道,以控制江面。十年,曾国荃以新购西洋十四口径八百磅子大炮及开花子弹,分置江阴、吴淞二口炮台。又购马梯尼快枪二千枝,分给各营。又於吴淞炮台增兵八营,江阴炮台增兵十二营,扼守江海总路。十三年,又增建吴淞、江阴炮台,以铁木石土各料筑成,各设新式后膛大炮,其旁佐以哈乞开司炮。江阴之四门大炮台,分建於小角山、黄山二处。黄山旧炮台所存之八十磅子后膛炮,移设於大石湾明炮台。凡炮台之门,各建炮房,护以三合土墙。又田鸡炮为军中利器,於江干要隘,建炮房,置田鸡炮,以资操练。二十二年,张之洞以江南各炮台分为四路,南路狮子林、南石塘各台为一路,南北岸各台为一路,象山、焦山、圌山关、天都庙各台为一路,江宁之狮子山、幕府山、锺山、下关各台为一路,设总管炮台官四员,以新购外洋四十馀磅子快枪炮三十具分置各炮台。二十五年,以长江水师兵力单弱,皖省防军尤少,令沿江督抚,不分畛域,节节设防。

  三十一年,以东南各省新军,次第练成,命兵部侍郎铁良至江南考察江海防务。旋铁良覆陈江南之沿江海炮台,分为四路,曰吴淞,曰江阴,曰镇江,曰金陵。第一路吴淞炮台,在宝山县南,分设三台,置前后膛大小炮三十四具,炮勇三百馀人,水旱雷营二哨,雷勇一百馀人,以盛字五营驻防。第二路江阴炮台,在县城北,於长江南北岸分设炮台,南岸置前后膛大小炮三十七具,北岸置炮二十具,炮勇共四百馀人,水旱雷营三哨,雷勇二百馀人,以合字、南字等八营分两岸驻守。第三路镇江炮台五处,曰圌山关,曰东生洲,曰象山,曰焦山,曰天都庙。南岸各台置炮十五具,北岸各台置炮六具,炮勇二百馀人,以新湘二旗驻防。溯江至镇江府城,南岸象山,北岸天都庙,中流焦山,分设三台,象山置炮十八具,焦山六具,天都庙九具,炮勇三百馀人,以武威六营、新湘三旗驻防。金陵城外炮台七处,曰乌龙山,曰幕府山,曰下关,曰狮子山,曰富贵山,曰清凉山,曰雨花台。乌龙山在省城外四十里,於南岸分设五台,置炮十二具,炮勇一百馀人。幕府山在北门外,炮台依次置炮七具,迤西老虎山置炮四具,炮勇一百馀人。下关炮台在城外东面对岸,东岸置炮二具,西岸置炮十具,炮勇一百馀人。狮子山在城内,分设东西二台,置炮八具,炮勇九十人。富贵山在锺山之麓,置炮六具,炮勇四十馀人。清凉山在西门内,依城为炮台,置炮二具,炮勇十四人。雨花台在聚宝门外,置炮二具,炮勇十四人。

  安徽省炮台分为四路,曰东西梁山,曰拦江矶,曰前江,曰棋盘山。梁山夹江对峙,东台置炮十四具,西台十二具,以精锐营步兵三哨为炮兵。拦江矶炮台在省城外四十里西岸,置炮十五具,以续备步队中营驻台为炮兵。前江口炮台在上游十馀里,踞东岸高阜,分上下二台,置炮十二具,由续备中营拨兵分驻。棋盘山炮台在安庆东门外北岸,置大小炮六十八具,以步兵前营驻防。

  江西省炮台分为四路,曰马当,曰湖口,曰金鸡坡,曰岳师门。马当在彭泽县东南岸,分设五台,置炮五具,炮勇六十人。湖口炮台在县城北之东西岸,分设二台,置炮十具,炮勇七十人。金鸡坡炮台在九江府十里外东西岸,分设三台,列东西北三面,置炮十二具,炮勇二百人。岳师门炮台在九江东门外,分上下二台,沿江岸建筑,置炮二十一具,炮勇七十人。

  湖北省炮台,仅田家镇一路,分中南北三台,置炮三十一具,炮勇五十人。

  自同治间,经营江海防务,历四十馀年,始称完密云。

  浙江东南境濒海者,为杭、嘉、宁、绍、温、台六郡,凡一千三百馀里。南连闽峤,北接苏、松。自平湖、海盐西南至钱塘江口,折而东南至定海、舟山,为内海之堂奥。自镇海而南,历宁波、温、台三府,直接闽境,东俯沧溟,皆外海。论防内海,则嘉兴之乍浦、澉浦,海宁之洋山,杭州之鳖子门,绍兴之沙门为要。论防外海,则定海县与玉环厅皆孤峙大洋。定海为甬郡之屏藩,玉环为温、台之保障,尤属浙防重地。定海之东,其远势罗列者,首为海中之马迹山。山北属江苏境,山南属浙江境,而五奎山亦为扼要。陈钱山则在马迹之东北,山大而隩广,可为舟师屯泊之所。迤南经岱山、普陀山,出落迦门,至东霍山,与陈钱山南北相为犄角。其南有昌国外之韭山,均可驻泊舟师。自宁波而南,内有佛头、桃渚、松门、楚门诸山,外有茶盘、牛头、积穀、石塘、大小鹿山,为温、台所属水师会哨之所。由玉环厅而更南,历渔山、三盘、凤凰、北屺、南屺而至此关,则接闽省防地矣。

  清初平定浙江后,沿明制严海防。顺治八年,令宁波、温州、台州三府沿海居民内徙,以绝海盗之踪。康熙二年,於沿海立椿界,增设墩堠台寨,驻兵警备。四年,以钦差大臣巡视浙江海防。七年,命偕总督出巡沿海,直至福建边境,提督则每年必巡历各海口,增造巨舰,备战守。二十九年,命江、浙二省疆臣,会勘辖境海面,分界巡哨,勒石於洋山,垂为定制。雍正五年,以提标之游击、守备二员,统率兵丁,改隶水师。六年,定沿海商船渔船之帆樯符号,以别奸良,并增设汛弁。选福建之精练水兵至浙,教练浙军十二营水战诸务,巡游海口。七年,增建沿海要口台,增设巡船,及防汛移驻之区,总兵官出巡之制。乾隆五十九年,以五奎山为浙洋扼要之地,拨定海标兵驻守。道光二十年,奇明保等以杭州之鳖子门,为钱塘通海要口,於潮神庙江狭之处,屯兵防守。二十一年,令沿海疆臣,仿定海土堡之法,凡近海村落,招募团练,筑土堡,互相联络。三十年,以渔山孤悬海外,令黄岩镇总兵以舟师靖盗。光绪六年,谭锺麟以浙省沿海各口,巨舰之可深入者,距省最近为乍浦,次则宁波之镇海、定海、石浦,台州之海门,温州之黄华关,旧有炮台三十馀座,惟海门镇炮台建筑合法。其澉浦之长山,乍浦之陈山,定海之舟山,海门镇之小港口各炮台,咸加修改。镇海之金鸡、招宝二山,於原有炮台外,增筑金鸡山嘴炮台一座。十三年,刘秉璋以浙江海防,首重舟山,次以招宝、金鸡二山为要塞。乃酌度形势,分建宏远、平远、绥远、安远炮台四座,置克鲁伯后膛大小铜炮,东御蛟门海口。十四年,炮荣光以浙江原有之营勇炮兵,已陆续汰弱留强,加以整练,镇海新筑炮台,及改造旧式炮台,皆已竣工,增置新购后膛巨炮,以新练之军驻守。十九年,谭锺麟以浙江水师船仅五十馀艘,增红单船八艘,助巡洋面。二十五年,刘树棠以浙江武备新军左营操法最精,其陆军水师前敌驻防洋枪队各营,步伐分合进退,亦均娴熟,饬分驻宁、台、三门湾各隘,并澉浦、乍浦沿海口岸。三十三年,张曾易攵建言,浙江象山港在定海之南,深入象山境六十六里,口宽而水深,群山环绕,作海军根据地最宜。寻谕南北洋大臣勘度经营。

  浙江海岸绵长,省垣据钱塘江上游,外恃龛、赭二山为口门,江狭沙横,俨如天堑,敌舰卒难阑入。道光以后,海疆屡警,虽宁、台戒严,而不致牵动全局。中法之役,法舰曾至宁波洋面,招宝山炮台卻之。此后遂无欧舰之踪。惟象山港天然形胜,与胶澳、旅顺鼎峙而三,惜筑港未成云。

  福建东南沿海凡二千馀里,港澳凡三百六十馀处,要口凡二十馀处。额设水师二万七千七百馀人,分三十一营,大小战船二百六十六艘。自清初以迄乾隆,削平郑氏,三定台湾,及嘉庆间靖海之役,福建用兵海上,较他省为多。岛屿星罗,处处与台、澎相控制,故海防布置,尤为繁密。其州郡滨海者,为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五府,而台湾障其东方。五府防务,各有注重之处。福宁重在各港口,自北境之南关山、沙埕港口迤逦而西南,为乌岐港口、盐田港口、白马门口、金垂港口、飞鸾江口、东冲总口,海舶之轻利者,随处可入。其外海岛屿较大者,为东西台、七星礁、浮瀛、大小崳山,足资屏卫。此福宁之防也。福州重在闽江,以江口内为省治所在。其外自北境松崎、江户,经东西洛、南北竿塘、鼇江口,至闽江近口之琅崎岛、金牌、五虎门,皆扼要之所。入口经大小屿、罗星塔,乃同、光间所创建之海军船厂、军械制造局,咸在於是。出口沿海而南,经梅花江口、龙江口,少东即海坛岛,水师重镇所在。其外海之岛,若猴屿受闽江之冲,东永当长乐之臂,较白大、东沙诸岛为要。此福州之防也。兴化重在海滨诸岛,自三江口经鹿耳、大小丘,循平海卫、湄洲屿,至双溪港口,乃沿海之境。其外海岛屿,为平海、南日二岛,列汛置官,视为重地,而湄洲亦兴郡屏藩。此兴化之防也。泉州重在金、厦二岛。自北境惠安峰、崎港口,经雒阳江、晋江、安海港三口。其南为金州镇。又西经大登、小登,即厦门岛。岛北为同安港口。金、厦二门,远控台、澎,近卫泉、漳,为海防重地。其外海之永宁、定安、乌浔诸岛,亦设汛置兵。此泉州之防也。漳州重在南澳,鼓浪屿为南境尽处,尤擅形势。其沿海之境,自九龙江口折而西南,经六鼇港、漳江二口,循铜山而南,为诏安港口。其南隔海为南澳镇,南疆要地,与粤海共之。其外海岛屿,首为乌丘,最当冲要。而鼓浪屿当海门之口,与镇海城炮台同为重地。此漳州之防也。中国沿海各省,自浙洋而北,海滨淤沙多而岛屿少,其海岸径直,故防务重在江海总口,而略於海岸。自浙洋而南,岛屿多而淤沙少,其海岸纡曲,故防务既重海口,而巨岛与海岸亦并重焉。

  顺治十七年,王命岳以闽省之海门与厦门相望,左为镇海卫,乃漳州府之门户,同安县之高浦城等处,地近厦门,为泉州府屏卫,乃屯兵於镇海、高浦二城,而分营以防邻近隘口。雍正四年,浙闽总督高其倬奏陈操练沿海水师,并令闽洋水师巡视本省各口,兼赴浙洋巡缉。嘉庆四年,令闽省水师仿商船式改造战船八十艘,编为两列。自泉州之崇武,分南北犄角。由崇武而南,令南澳、铜山、金门及提标后营各镇将率船巡缉。崇武而北,令海坛、闽安及金门右营各镇将率船巡缉。道光二十年,谕邓廷桢招募练勇,严守澎湖,以扼闽省赴台湾之路。二十二年,谕怡良等屯兵福州金牌各要口。其距省二十里外之洪塘河及少岐,均沈船布椿设防。闽省门户在外洋者,为五虎、芭蕉二口。入口为壶江,水势稍狭,无险可扼。进至金牌、长门,有巨石横亘中流,扼守较易。又进乃闽安之南北岸,为水路总汇,两山夹峙,可称天险。光绪六年,於南岸建铁门暗炮台六、明炮台八,北岸建铁门暗炮台七。七年,又於长门建暗炮台四、明炮台六,悉仿洋式。二十四年,增祺因闽省滨海,屯戍空虚,增练旗、绿各营,以厚兵力。二十五年,许应骙以漳州之鼓浪屿设防尚未周备,增建炮台,置新式炮。

  综闽省海防,所注重者,随时异宜。当康熙间,以郑氏由台、澎据海坛、金、厦,故海防独重泉、漳。其时水师以沙唬船不適於海战,改造鸟船。施琅之平台湾,即藉鸟船之力。及嘉庆间,海盗蔡牵窜扰浙、闽、粤三省洋面,而闽省当其中,宁、福、兴、泉、漳五郡皆剽掠经由之境,故列郡咸重海防。其时水师利用巨舰,李长庚造霆船三十艘,置大炮四百馀具,屡败牵於闽海,卒合闽、浙水师之力,围而歼之。最后为光绪中法之战,法人以大队铁舰专攻福州,故海防独重闽江口,而各郡无惊。同治以后,创船厂,造铁舰,筑炮台,制枪炮,海防渐臻严密。乃马江失律,尽隳前功,良足慨耳。

  台湾西与福、兴、泉、漳四府相值,距澎、厦各数百里。其山脉北起鸡笼,南尽沙马碕。东西沃野,一岁三熟。宋称毗舍那国。明季日本、荷兰人迭踞之。顺治间,郑成功占台湾、金、厦,时犯泉、漳。康熙初,姚启圣以闽省水师三百艘讨之,先克金、厦。二十二年,施琅以水师二万克台湾,乃置台湾府,设厅县各官,铸铁币,开学校,筑城垣,逐生番,戍兵万有四千,遂为海外重镇。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叛,施世骠由厦门率水师六百艘进攻,七日而克之。乃以总兵官镇台湾,副将守澎湖。乾隆间,福康安平林爽文之乱,台湾北境乃渐展拓。其山后之地,至嘉庆间始辟之。光绪十三年,开台湾为省治,设巡抚以下各官,为中国海南右臂。及中日之战,割让於日本,而疆事益不可问云。

  广东南境皆濒海,自东而西,历潮、惠、广、肇、高、雷、廉七郡,而抵越南。其东境始於南澳,与闽海接界。潮郡支山入海,有广澳、赤澳诸岛,皆水师巡泊所在。迤西为惠州,民性剽悍,与潮郡无异,设碣石镇总兵以镇之。又西为广州境,其海湾深广。自新安折而北,又折而南,至香山,是为内海,群岛环罗,为广州省治之外护。又西为金州、马鞍诸山,则肇郡阳江之屏障也。又西为高州海,多暗礁暗沙,海防较简。又西为雷州,其南幹突出三百馀里,三面皆海。渡海而南为琼州。又西为廉、钦,与越南错壤。廉州多沙,钦州多岛,襟山带海,界接华夷。琼州孤悬海表,其州县环绕黎疆,沿海多沈沙,行舟至险,水师可寄泊港口仅有六七处。此全境海防之形势也。

  广州海防,自零丁洋过龙穴而北,两山斜峙,东曰沙角,西曰大角,由此入内洋,为第一重隘。进口七里有山曰横当,前有小山曰下横当,左为武山,亦曰南山,为海船所必经,乃第二重隘。再进五里曰大虎山,西曰小虎山,又西曰狮子洋,乃黄埔入省城之路,为第三重隘。历朝於此虽筑垒驻兵,而设备未周。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道光禁烟之役,英舰进薄广州内海,林则徐督粤,屡战卻之。其时布防较密,而壁坞皆循旧式。至光绪间,彭玉麟、张之洞守粤,始有曲折掩护之炮台,后膛连珠之枪炮,防务益严矣。

  清初规制,设大小兵船一百数十艘,仅能巡防内洋,不能越境追捕,遇有寇盗,则赁用民船。康熙五十六年,始建广州海滨横当、南山二处炮台。乾隆五年,以广东战船年久失修,谕疆吏加意整顿。四十六年,巴延三以各海口时有寇船出没,於石棋村总口设立专营,与虎门营汛联络。五十八年,吴俊以东莞米艇坚固灵捷,便於追捕海寇,造二千五百石大米艇四十七艘,二千石中米艇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小米艇二十艘,分布上下洋面,配置水兵,常年巡缉。嘉庆五年,於沙角建炮台。九年,倭什布以粤海穷渔伺刦商船,遇水师大队出巡,辄登陆肆扰,遂无宁岁,乃规画水陆缉捕事宜。十五年,设水师提督驻虎门,扼中路要区,以二营驻香山,一营驻大鹏,为左右翼。二十年,就横当炮台加筑月台,又於南山之西北,增建镇远炮台,置炮多具。二十二年,建大虎山炮台,置炮三十二具。

上一页 下一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扫二维码,然后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


上一篇:志·卷一百三十七

下一篇:志·卷一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