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补遗 卷三

更新时间:2021-03-03 08:17:00

  宋太祖曰:“李煜好个翰林学士,可惜无才作人主耳!”秀才郭磨《南唐杂咏》云;“我思昧昧最神伤,予季归来更断肠。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二十六

  余好诗如好色,得人佳句,心不能忘。近又得王孝廉芑《偶过行宫赋诗》云:“街子似嫌春不去,平明催扫绣球花。”方扶南《过周公瑾墓》云;“一事不如张子布,墓前飞过白头翁。”汪易堂赋《野树》云: “散才幸免搜林斧,留得清阴与路人。”刘悔庵《偶成》云:“小蝶过墙如使至,短筇在手当孙扶。”又曰:“通宵玩月宁知旦,排日闻歌直到秋。”吾乡王星望先生有句云:“萧纲断酒二百日,王奂长斋十一年。”

  二十七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此是晚年悟道之言。若早见及于此,则捐阶焚廪,舜不告而娶之说,俱付之齐东野语而已矣。即如葛伯以七十里诸侯,而夺童子之黍肉,此是恶丐行径,汤遣一小卒擒之足矣,安用起兵以征之哉?余尝谓:书中最可信者,莫如{尚书》、《论语》。然《尚书》开口便称“粤若稽古帝尧”,则其相隔必有千百年。若相离不远,史官必不称“粤若稽古康熙、稽古顺治”也。《论语》称陈成子、鲁哀公,都是孔子亡后二人之谥法,可见《论语》之传述,亦去圣人亡后百十年后,追述其言。能无所见异词、所闻异词之虑哉?一管仲也,而忽贬忽褒,若出两口。子路往见丈人,至则行矣;子路不仕无义一节说话,是向何人饶舌?亦犹赵盾假寐,钮麂触槐死矣,所叹不忘恭敬等语,是何人听得?师旷瞽矣,何以见王子晋火色不寿。此种疑窦,不一而足。故尝有句云:“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二十八

  海虞女子吴静定生氏,嫁项生肇基而寡。妇扃户自经,姑救之曰;“我在,汝不得死。”妇泣而志之。越二年,姑亡,妇又自经,叔母救之曰:“姑与夫未葬,汝不得死。”妇乃复生。遂析家财为三,分其叔、季,葬舅姑与夫,而不食死,年二十六。妇生时,好观《纲鉴》。吴竹桥太史为之立传,录其噬咏史》云:“不学何须诋霍光,托孤寄命报先王。匡、张、孔、马多经术,青史于今若个芳?”“更有名儒莽大夫,紫阳书法胜南、狐。当,年奇字人争问:曾识‘纲常’二字无?”

  二十九

  蒋心余太史自称“诗仙”;而称余为“诗佛”,想亦广大教主之义。弟子梅冲为作《诗佛歌》云:“心余太史不世情,独以诗佛称先生。先生平生不好佛,攒眉入社辞不得。佛之慈悲罔不包,先生见解同其超。佛之所到无不化,先生法力如其大。二声忽作狮子吼,喝破炎摩下方走。天上地下我独尊,双管兔毫一只手。人间游戏撒金莲,急流勇退全其天。小仓山居大自在,一吟一咏生云烟。有时披出红袈裟,南天门边缚夜叉。八万四千宝塔造,天魔龙象争纷挈。有时敷坐如善女,低眉微笑寂无语。天外心从何处归?鹊巢于顶相尔汝。眼前指点说因由,千山顽石皆点头。三唐、两宋摄其总,四大海水八毛孔。一心之外无他师,六合以内皆布施。先生即佛佛即诗,佛与先生两不知。我是如来大弟子,夜半传衣得微旨。放胆为作《诗佛歌》,愿学佛者从隗始。”

  三十

  金陵小市,买得水精方印,从横二寸七分,上镌十六字云:“好学忘老,存心对天;行乐一世,传名千年。”印质不甚莹彻,而阳文篆书甚苍劲,语句亦可爱。

  三十一

  洞庭山人徐坚,字友竹,工丹青篆刻,兼能诗,与余交三十余年矣。今春相遇姑苏,以《纫园诗》见示。《红桥暮泛》云:“春风一棹渚烟开,雨洗平皋净碧苔。薄暝花光辞松竹,夕阳人影散楼台。邻船歌吹移灯去,野店鱼虾入馔来。转眼寒梅便零落,共拼酩酊莫催回。”《东行》云:“驱人名利路何穷,叹息劳劳来往同。取次相逢不相识,鞭丝帽影各匆匆。”《抵家》云:“换得轻朋越浒关,此身真个到家山。家山毕竟风光好,久住人偏看等闲。”其他佳句,如:“秋风不顾征衣薄,夜雨还同别泪多。”“此际柴门深夜火,几人团坐望归人。”

  三十二

  友竹与秋帆尚书至好。又尝小住扬州汪令闻家。汪故余戚也。尔时宴饮酣嬉,发无二色;而今则彼此皤然,年垂八十矣。班荆道故,不觉凄然。其族侄龙饮尤聪俊,赏鉴书画,一时无两,不幸中年化去。其诗亦散失,但记其《无子》警句云:“空费医钱九千万,阿娇金屋总无儿。”

  三十三

  白下秀才司马章,字石圃,风神潇洒,年少多情;与周麟官校书有三生之约,而格于家范,乃撰《双星会》曲本,以舒结辖。余录其《辛亥记游·浪淘沙》云:“春到风城中,游运方通。闲来指点过桥东,记得当时心醉处,蛛网尘封。  人去翠楼空,聚散匆匆。今年花似旧时容。可惜如花人已去,欲折谁同?”又《南柯子》云:“渡口传桃叶,溪头说范云。笑他街市语纷纷,都把文郎情事作新闻。心结愁千缕,人归瘦几分。内人不解问殷勤:今日眉头真个为谁颦?”又们临江仙》云:“午睡昏沉偏恋枕,梦魂寻到天涯。几回梦得到卿家:知郎新病渴,亲试六班茶。  敛笑问侬何好事,将人谱入琵琶,哝哝低语怨郎差。觉来嫌梦短,红日已西斜。”

  三十四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补遗 卷二

下一篇:补遗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