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描绘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段动荡历史与社会惨象。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与事件叙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东汉末年,各地诸侯以“勤王”为名,起兵讨伐董卓等篡权乱政的奸臣,这些诸侯被视为“义士”。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借用历史上周武王伐纣前在孟津(盟津)会合诸侯的典故,比喻起初各路诸侯同心协力,意图恢复汉室(象征性地指向都城咸阳),但实际上各怀异志。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描述联军虽多,但因利益冲突、互相猜忌,导致力量无法统一,行动迟缓犹豫,如同大雁飞行时的散乱队形,缺乏凝聚力。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指出随着局势发展,各路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势,最终演变为内讧与相互残杀,违背了起初联合抗敌的初衷。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里可能特指袁术在淮南自立为帝,以及曹操在北方逐渐壮大并掌控朝廷,自行刻制玉玺,预示着汉朝名存实亡,群雄割据的局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形容长期战乱中,士兵长时间穿着铠甲不得脱,以至于铠甲里滋生了寄生虫,反映出战争的持久与艰苦。同时,广大百姓因战乱而大量死亡,社会民生凋敝。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极端地描绘了战乱造成的惨状,尸横遍野,田园荒废,连鸡鸣之声都难以听见,一片死寂凄凉。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总结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口损失,十不存一,这样的惨剧让人悲痛欲绝,表达了对无辜受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描绘,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