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放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
塊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後已。
沉江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此篇为古典文学中的一篇抒情长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哀叹、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古代圣贤的追忆与向往。全诗情感激昂,辞藻华丽,融汇了楚辞的传统风格与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感悟。
开篇,诗人以自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生于荒野、才智平庸、言辞笨拙且缺少有力的辅助,这反映了其孤独无助的社会地位。他痛惜于贤者被排斥、奸佞当道的现状,认为这是导致国家混乱的根本原因。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如尧、舜、齐桓、晋献等,强调了圣君与贤臣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当今社会正直之士难以立足的悲哀。
中段,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忠奸不分、贤愚颠倒的社会现状,用自然界的景象比喻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如“浮云蔽日”、“秋草霜降”等,象征正义被压制、忠诚被误解。他以历史上的忠臣如比干、伍子胥为例,说明忠诚往往遭遇不幸,而谄媚之徒却得势,表达了对忠直之士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末尾部分,诗人情感达到高潮,他痛心于世道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与象征,如“鸾皇孔凤”的远离与“鸡鹜满堂”的现状,对比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最后,诗人以“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收尾,既是对历史循环的感慨,也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透露出一种虽无力改变但仍然坚守信念的悲壮情怀。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遇与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时代清明政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世道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批评。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手法,融合历史典故、自然象征和内心独白,构建了一幅复杂而又深邃的心灵画卷,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个体命运与社会伦理深刻探讨的佳作。